各位宝妈们,最近是不是总在群里跟姐妹唠:“你看人家娃,不到一岁就会指玩具、喊爸妈,我家那个咋还傻乎乎坐着,跟啥都不懂似的?” 明明自家宝贝长得白白胖胖,个头也不输人,可一对比 “别人家的娃”,心里就忍不住犯嘀咕:“难道真差在‘天生聪明’上了?”其实啊,咱都别瞎焦虑!宝宝大脑发育好不好,压根不是靠 “比着学技能” 看出来的,平时那些你可能嫌 “调皮”“麻烦” 的小举动,说不定就是大脑在悄悄 “开挂” 的信号。尤其是有这 3 种表现的宝宝,宝妈们偷着乐就对了,这都是聪明的小苗头!
一、“小破坏王” 上线:小手不停歇,越折腾越聪明
先说第一种,家里有个 “闲不住” 的娃 —— 锅碗瓢盆被敲得叮当响,玩具拆得七零八落,刚收拾好的积木,转身就被他推倒,还总把小零件往嘴里塞。每次看到这场景,咱宝妈是不是又心疼又气:“这孩子咋这么不省心?一天到晚就知道折腾!”但你知道不?宝宝的小手,可是他们的 “第二大脑”!你眼里的 “捣乱”,其实是娃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探索世界。就说推倒积木这事儿,你觉得 “无聊”,可娃心里在琢磨:“为啥我一推,它就倒了?” 再比如按玩具按钮,听到响声就会眼睛一亮 —— 这是他在建立 “动作→结果” 的因果关系,是最早期的逻辑思维训练啊!
展开剩余80%我邻居家有个男宝,一岁多的时候特别爱翻抽屉,把里面的袜子、围巾全拽出来扔地上,他妈妈一开始天天跟在后面收拾,还忍不住说他 “调皮”。后来儿科医生跟她说:“这是好事!娃在通过动手探索空间,锻炼手部精细动作,大脑才会更活跃。” 果然,这娃后来学搭积木、穿珠子都比同龄娃快,动手能力特别强。反观有些宝宝,安安静静坐在那里,不哭不闹也不动,宝妈可能觉得 “省心”,其实反而要留意 —— 如果宝宝对周围的东西没兴趣,小手很少主动去碰、去探索,可能是大脑缺乏刺激的信号。那些 “折腾型” 宝宝,虽然让家里乱点,但他们在一次次 “破坏” 中观察、思考、尝试,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,往往会更突出。
所以咱宝妈别再急着批评啦!与其制止,不如给娃创造安全的 “探索空间”:比如把塑料碗、软积木放在他够得到的地方,让他随便敲、随便搭;再比如给娃准备咬咬胶,满足他 “用嘴探索” 的需求,既安全又能锻炼口腔感知。家里乱点没关系,娃的大脑在 “动”,比啥都强!
二、感官 “小雷达” 启动:反应越敏锐,大脑发育越在线
再说说第二种表现 —— 感官反应灵敏的宝宝。可能有宝妈会问:“新生儿不都看不清东西吗?这咋算反应灵敏啊?” 没错,宝宝刚出生时,五官 “硬件” 是齐了,但感官系统还没 “调试好”:眼睛看东西像模糊的马赛克,连妈妈的脸都认不清;耳朵虽然能听声,但还分不清声音来源。但这不是 “不机灵”,是发育的正常过程。随着月龄增长,宝宝的感官会慢慢 “开窍”:大概两个月左右,能分清黑白对比强烈的图案,比如你拿着黑白卡在他眼前晃,他会跟着卡片转头;三个月后,开始能识别颜色,看到鲜艳的红球会盯着看;到了半岁左右,听到熟悉的声音(比如妈妈的呼唤),会扭头去找,甚至会对着妈妈笑。这些小反应,都是大脑发育正常的 “信号灯”。
我闺蜜家的女宝,四个多月的时候就特别 “灵”:她妈妈在厨房切菜,菜刀碰到案板的声音,娃能从卧室的小床上扭过身子,眼睛朝着厨房的方向看;要是给她看绘本上的小花,她会伸出小手去摸,还会 “咿呀” 叫两声,像是在跟小花 “说话”。后来去体检,医生都说:“这娃感官发育特别好,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,以后学东西肯定快。”但要是宝宝到了五六个月,还是对周围的刺激没反应 —— 比如你拿着玩具在他眼前晃,他眼神呆滞不追视;你叫他的名字,他也没任何回应;甚至对妈妈的拥抱、亲吻,都没表现出开心或依赖,这时候就要警惕了,可能是大脑感官处理功能需要更多关注。
咱宝妈可以这样帮娃锻炼感官:比如每天给娃看 10 分钟彩色绘本,指给他看 “这是红色的苹果,这是绿色的树叶”;再比如给娃听轻柔的儿歌、自然界的声音(雨声、鸟叫),抱着他慢慢转圈圈,让他感受声音方向的变化;还有多跟娃互动,比如用脸蹭蹭他的小脸蛋,用手轻轻挠他的小肚子,通过触觉刺激让他感知外界。感官 “小雷达” 越灵敏,宝宝的大脑就越能接收更多信息,发育也会更在线。
三、“小话痨” 萌芽:开口早不早不重要,敢 “发声” 就是好信号
最后说说第三种表现 —— 早期愿意 “发声” 的宝宝。很多宝妈会把 “开口说话早” 当成聪明的标志,比如 “人家娃八个月就会叫妈妈,我家娃一岁了还只会哼哼,是不是笨啊?” 其实真不是这样!语言发育有早有晚,关键是看宝宝有没有 “发声的欲望”。宝宝在三四个月的时候,会进入 “尖叫期”—— 开心的时候尖叫,不开心的时候也尖叫,声音还高低不一。咱可能觉得 “刺耳”,但这是娃在锻炼声带和口腔肌肉,为说话打基础。到了六七个月,会发出 “咿咿呀呀” 的声音,比如 “ba-ba”“ma-ma”,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叫爸妈,但这是语言萌芽的开始。
我表姐家的娃,七个月的时候就特别爱 “自言自语”,坐在婴儿车里,能对着玩具 “说” 半天,一会儿 “啊 ——”,一会儿 “唔 ——”,有时候还会模仿大人的语气,比如表姐说 “宝宝乖”,他会跟着发出 “guai” 的音。到了十个月,真的能清楚叫 “爸爸”“妈妈”,一岁多的时候,还会用 “要”“吃”“抱” 这些简单的词表达需求,社交能力也特别好,见了邻居会主动挥手打招呼。但也有些宝宝,属于 “闷声学本事” 型 —— 平时不怎么 “咿呀”,但到了一岁半左右,突然就能说好多话,句子也很连贯。我同事家的男宝就是这样,一岁前几乎不怎么出声,同事还担心过,结果一岁四个月的时候,突然会说 “妈妈抱我去看狗狗”,后来语言能力一点不差。所以咱宝妈别太焦虑 “开口早晚”,只要宝宝有发声的意愿,愿意跟你 “互动”,就是好现象。
那咱怎么帮娃发展语言呢?最重要的就是多跟娃 “唠嗑”—— 给娃换尿布的时候,说 “宝宝咱们换尿布啦,换完就舒服啦”;喂辅食的时候,说 “这是南瓜泥,甜甜的,宝宝尝尝”;带娃出门的时候,指给他看 “这是小汽车,嘀嘀嘀;这是大树,绿绿的”。别觉得娃听不懂就不说,宝宝在反复听的过程中,会慢慢理解语言的含义,积累词汇。另外,给娃读绘本、唱儿歌也特别好,既能培养亲子感情,又能刺激语言发育。
四、唠句掏心窝的话:聪明不是 “比” 出来的,爱与陪伴才是最好的 “健脑药”
各位宝妈,唠到这儿,咱是不是心里踏实多了?其实啊,没有 “天生笨宝宝”,只有没被读懂的 “小机灵”。宝宝的大脑发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有的娃动手能力强,有的娃感官灵敏,有的娃语言发育快,每个娃都有自己的 “闪光点”,没必要跟别人比来比去。
基因确实会影响宝宝的智力,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。你愿意花时间陪娃探索,娃的动手能力就会强;你愿意多跟娃说话,娃的语言能力就会好;你给娃足够的爱和安全感,娃就会更勇敢地去认识世界,大脑也会在一次次探索中变得更聪明。
有时候咱觉得娃 “不机灵”,可能只是因为咱没看懂他的 “小信号”—— 他推倒积木不是调皮,是在学逻辑;他盯着灯光看不是发呆,是在练视觉;他尖叫不是无理取闹,是在学说话。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观察,你会发现,自家娃其实特别棒!
最后想跟所有宝妈说:别焦虑,别攀比,陪着娃慢慢长大,给他们温暖、安全、充满爱的环境,就是对他们大脑发育最好的帮助。你的娃,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悄悄变得越来越聪明呢!
发布于:江西省鼎冠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